紀念館建築紀實

台灣教育會館|台灣與世界現代藝術對話的窗口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為了配合各項現代化教育之實施,創設了「台灣教育會」,並於1931年(昭和6年)4月,責成當時台灣總督府營繕課之井手薰設計完成「台灣教育會館」。落成後,此館隨即成為當時各式演講會會場、教育成果展示場地,及電影製作放映與美術展覽的重要場所。不僅是台灣首座現代化的藝文展覽館,對日治時期的台灣社會而言,也是與世界現代藝術對話的重要窗口。

過去「台灣教育會」主辦的「台灣美術展覽會」,堪稱當時台灣美術界年度大事。今日所見之台灣前輩畫家,如陳澄波、廖繼春、楊三郎、顏水龍、劉啟祥、洪瑞麟、藍蔭鼎、陳植棋、郭雪湖、陳進、林玉山、李梅樹、陳敬輝等人,皆因在台展備受肯定,進而轉進日本甚至遠赴歐美深造有成。


台灣省參議會|二二八事件的重要歷史現場

1945(民國34)年8月29日,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同時依《台灣省各級民意機關成立方案》設立「台灣省參議會」,並借用「台灣教育會館」做為辦公與開會場所。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三十名省參議員中,有王添灯被捕喪生、林連宗失蹤,及林日高、馬有岳受到拘禁等事實,此館因而成為二戰後台灣人追求民主的重要見證及二二八事件的重要歷史現場。1949年,此館由「台灣省教育會」接收,惟建物卻仍由「台灣省參議會」與改選後的「台灣省臨時省議會」繼續無償使用。


美國在台新聞處|推動台灣民主化與提升現代藝術的另一推手

1959年,「美國在台新聞處」在臨時省議會遷走後次年遷入。此後二十年間,這裡成為台海緊張時期,台灣獲知歐美消息的重要管道。1979 (民國68) 年,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斷交,原本駐台的美國大使館相關文化、教育、商務組織,改為非官方性質的「協會」或「中心」持續相關交流活動,新聞處從此改稱「美國文化中心」。1991(民國八十年)底,省教育廳為配合「南海更新計畫」擬改建大樓,「美國文化中心」遷出,卻因文化界反對改建而擱置;其後一度由「中國童子軍總部」承租,1993年6月,再由「美國文化中心」續租,此建物也在同年被指定為三級古蹟。

「美國在台新聞處」除有完整的美國政府官方資料、風土民情及赴美留學資訊外,也提供部分場地作為藝文及美術展覽之用,對資訊相對封閉的60年代台灣文化界極有助益,迄今仍為藝文界人士津津樂道!堪稱繼日治時期「教育會館」的多元展覽功能之後,推動台灣現代藝術的另一推手。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二二八平反運動的新里程碑

2007年2月28日由時任陳水扁總統正式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掛牌;2011年2月28日始開館營運,邁入二二八平反運動的新里程碑。

建築師—井手薰簡介

井手薰,日本岐阜縣人。1906年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科畢業,隔年進入「辰野‧葛西」建築事務所就職。1910年來臺輔助森山松之助,參與臺灣總督府廳舍新建工程。1914年升任「臺灣總督府廳舍新建工程」工事主任,1919年接任營繕課課長,至1940年7月退休,期間主導臺灣重要建築工程。井手薰十分注重建築物與在地之風土關係,並以鋼筋混凝土建材,對抗地震、白蟻等天災。其代表作品計有:臺北幸町教會(1916年,今濟南教會)、建功神社(1930年,原建於今南海學苑,二戰後拆除)、臺灣教育會館(1931),臺北公會堂(1936年,今中山堂)。1944年病逝臺北。

紀念館的遠景

推動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過程

行政院設立「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依「二二八事件處理條例」首揭條文除處理二二八事件補償事宜外,並使國民瞭解事件真相,撫平歷史傷痛,促進族群融合;尚包括協助國人瞭解事件真相之文宣活動、辦理二二八事件之調查及考證、平反受難者名譽及促進台灣社會和平等工作。有鑒於此,民國90年(2001)8月24日第64次董事會決議,成立國家級228紀念館推動小組,辦理228條例所賦予之任務。

行政院92年(2003)8月函示,於補償金發放告一段落後,應為轉型預作準備及規劃。兩年後再函示,原則支持成立具有社會教育或歷史傳承方面的功能之「國家級二二八紀念館」,並指示以紀念性、教育性、歷史文化性方向進行規劃。繼而行政院於95年(2006)7月5日邀請相關部會召開籌設國家級紀念館會議,並做出結論:「本案財團法人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調查家屬意願所建議之原台灣教育會館,與二二八事件具有歷史淵源,且符合教育文化意義---請教育部籌設國家級二二八紀念館,委由二二八基金會經營管理」。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歷經第3、4、5屆董事會,長達6年之積極推動與政府和各界的支持,「228國家紀念館」之籌設終於定案,並於2007年2月28日正式掛牌。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掛牌後,同年4月立即由教育部進行紀念館古蹟修復工程,2009年9月完成修復工程後點交予內政部,並隨即移交本會,接續於2010年進行紀念館古蹟再利用工程,經過三百日曆天的全力投入,終如期於2011年1月16日竣工,並於2011年2月28日全館開館營運。


興建時代文化背景與二二八歷史淵源成為館址選定緣由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之館址建築物,也就是日治時代的「台灣教育會館」的興建,雖然正值全球受到美國經濟大恐慌影響的1930年代,但此時台灣都會的建築風貌,卻隨著引領世界的現代主義潮流而逐漸改變,同時代的著名建築如:1931年的紐約帝國大廈、1935年的落水山莊(Falling water)等,都是直到今日都令人讚嘆不已的非凡傑作。而此同步於世界的趨勢,正是秩序化台灣社會不同於中國封建人治社會價值觀的形成背景,也是二二八發生重要形成遠因之一。今日,當我們反省二二八事件時,「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現址的古蹟建物,是有助於引領我們回溯二二八事件發生的彼時代氛圍。

再者,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終戰,二次大戰結束。隨「台灣省參議會」的成立,日治時期的「台灣教育會館」氣派、寬廣空間便成為召開會議最佳場所。諸黃朝琴、郭國基、林獻堂、李萬居、王添灯等三十名參議員,也曾在此質詢行政長官陳儀。然而,當時的省參議會雖為台灣最高民意機構,囿於行政長官公署所握有之權力,遠超過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且參議員僅能質詢卻無表決權,根本無法制衡陳儀施政,外加中國內戰的牽絆與國民政府對民主制度的議會不瞭解等因素,實質上省參議的設立,僅在敷衍台灣人當家作主的企盼而已。1947年二二八發生後,三十名參議員中,兩名被捕入獄、兩名失蹤喪生,其餘多被通緝或暫退出政壇,省參議會形同被迫解散。而此二二八的歷史背景,與上述建築物之人文時空背景,同為被選定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重要緣由。

當然,「台灣省參議會」的成立,是二戰後台灣人要求民主政治的重要印證,由當時省參議員應選名額30名,竟有1,180人參選的熱烈參政情況,即可瞭解台灣社會菁英,對台灣前景的期待與民主要求是何等熱衷了。除此之外,「美國在台新聞處」於過去戒嚴時代,所扮演的瞭解歐美民主與自由文化新知窗口的角色的重要歷史地位,也為此建築物增添不少保存與再闡述活用的實質意義。

紀念館歷史沿革年表

年代

西元

紀要

明治31年

1898

九月成立於台北市的「國語教授研究會」(指日語)

明治34年

1901.2.17

「國語教授研究會」召開第二回總會時,提議變更組織,創設「台灣教育會」。

明治34年

1901.3.17

召開臨時總會,決定「台灣教育會規則」,並確定事業內容。

明治34年

1901.6.16

在淡水館(清領末期布政使衙門,1936年改建成公會堂,即二戰後的台北中山堂)正式創立。

明治34年

1901.7.20

發行機關誌《台灣教育會雜誌》創刊號。

明治34年

1901.12

總督府將原有學租全部移交,統由新成立的「學租財團」管理經營,以補助各種教育事業。

明治35年

1902.2

採行「會員制」,制定「會費繳交制度」,且在全台各地普設支會。

明治37年

1904

以台灣的第二號人物(民政長官,後改總務長官)就任會長、以台灣內務局長擔任副會長、以學務課長擔任幹事長。

明治40年

1907.2

修改會則,設「總裁制」,以台灣總督為本會的當然總裁,至此台灣當時關於教育體系的四位最重要人物,皆成為教育會的重要領導人

明治41年

1908.2

年度總會中,曾有設立教育會館之議,主張成立會館的目的,除充實內部圖書外,也可作為會員的集會處、會員與各校畢業生旅行時的寄宿處,更可陳列各種教育標本、統計圖表、簿冊等,以成為一「教育研究場所」。但議不果行,胎死腹中,事務所仍設於總督府內務局,有會議與展覽時再商借會場的作法。

大正3年

1914

台灣教育會成立「通俗教育部」,開始電影放映活動。為求地方教化(社會教育),所以利用幻燈片與電影,舉辦巡迴上映會

大正5年

1916.2

「愛國婦人會台灣本部」,將所使用、拍攝的影片與道具用品一起贈與台灣教育會後,台灣教育會即繼起該本部「活動寫真部」的一切作為。

大正12年

1923.7

總督府重新變更「學租財團」章程,改稱「財團法人學租財團」。台灣教育會自此以後,即按時獲其撥給教育獎勵金,以辦理各種獎勵事宜。

大正12年

1923

東宮巡台(指當時日本皇太子裕仁來台灣,即後來的昭和天皇),教育會更攝製全部行程,完成「皇太子殿下台灣行啟」(15,000尺,10卷),除在各地放映該片,「使全島民得以恭迎殿下之聖德」外,更「上貢皇室」,也因拍攝多種「皇族蒞臨台灣」的影片,增加教育會宣傳台灣的權威性,相關攝製與放映的活動,也使台灣教育會與台灣有關當局的統治威望在日本本土達到頂點。

昭和2年

1927

主辦「台灣美術展覽會」。

昭和3年

1928

主辦「台灣美術展覽會」。

昭和4年

1929

主辦「台灣美術展覽會」。

昭和5年

1930

主辦「台灣美術展覽會」。

昭和6年

1931

主辦「台灣美術展覽會」。

昭和6年

1931.2

教育會在二月擴大組織,改稱「社團法人台灣教育會」。

昭和6年

1931.4

教育會館新建完成。

昭和6年

1931

教育會「通俗教育寫真班」改為「寫真部」,成為獨立部門。

昭和7年

1932

教育會主辦的「台灣美術展覽會」。

昭和8年

1933

教育會主辦的「台灣美術展覽會」。

昭和9年

1934

教育會主辦的「台灣美術展覽會」。

昭和10年

1935

教育會主辦的「台灣美術展覽會」。

昭和11年

1936

教育會主辦的「台灣美術展覽會」。

民國34年

1945.11

台灣教育會館由「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所組織的「台灣省學產管理委員會」接收,初由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借用。

民國35年

1946.5.1

「台灣省參議會」成立大會,本會館即改歸其使用。

民國35年

1946.7.1

「台灣省教育會」(省教育廳的輔助組織)成立,隨即接收日治時期「台灣教育會」的文卷圖書與辦公用具,更在「台灣省學產管理委員會」撤銷後,奉令接管該建物(民國三十八年二月),但該建物事實上仍由台灣省參議會使用中。

民國38年

1949.12

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房荒更形嚴重,要收回教育會館充為省教育會會址,似難期待,因此向省參議會洽商,「按月酌給租金,以為本會另租會址之費」,但省參議會預算有限,致無結果。

民國40年

1951.2

省教育會以「台灣省教育會會員互助會」所收會費,興建三層樓鋼筋混凝土建物,作為省教育會的招待所與會址(當時地址秀山街六號)。

民國44年

1955.8.8

台灣省教育會第五屆二次大會中,因省政府計劃往中部疏散,省臨時議會自必隨行,所以省教育會認為省臨時議會所借用的會館,自當歸還,因此再通過「收回教育會館房屋」議案,請政府交還會館自用,以充為「教員之家」。

民國47年

1958.4.21

臨時省議會遷往霧峰。但台灣教育會館之使用權,仍無法歸還省教育會自用。

民國48年

1959

「美國在台新聞處」遷入。此後二十年間,該建物的使用單位成為台海緊張時期中,台灣獲知歐美消息的主要管道。

民國68年

1979.1.1

中華民國政府美國斷交,將原有駐台的美國大使館相關文化、教育、商務組織,改為非官方性質的「協會」或「中心」,以繼續交流活動,美國新聞處隨之改稱「美國文化中心」,並繼續承租。

民國80年

1991.12

省教育廳為配合「南海更新計畫」,擬改建大樓,美國文化中心因此遷出,但因文化界反對改建而擱置。

民國81年

1992.5

由「中國童子軍總部」承租。

民國82年

1993

指定為三級古蹟。

民國82年

1993.6

再度由美國文化中心承租至今。

民國90年

2001.9

教育部委託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進行古蹟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