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態展|二二八事件

本常態展區以歷史步道的意象,結合傳統及數位互動式展現手法,展示二二八史料及歷史紀錄,還原歷史現場,讓參展者體會當時的歷史氛圍,瞭解歷史梗概,進而檢視台灣數十年來人權法治的進程及自由民主的落實。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特展:二二八藝文系列
「現代」文青養成術──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

現代主義源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期,對應於城市文明發展造成現代生活快速變遷而興起的思潮。處於世界性、跨領域價值和信仰變動的歷史時刻,臺灣並未缺席。在冷戰將世界一分為二的時代,美國現代主義伴隨著各種軍事、經濟援助進入戒嚴時期的臺灣社會,在肅殺、沉悶的年代,引領戰後臺灣社會和文藝思潮往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本次策展「『現代』文青養成術—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由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合辦,透過展覽揭示臺灣當時世代學思養成的社會背景與文藝氛圍。策展的內容包含文學、音樂、繪畫等藝術範疇,探討現代主義如何形塑知識分子的世界觀,並進一步了解現代主義如何在臺灣發展出獨特的風格和特色。透過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也可以理解當時臺灣與國際間的文化互動和影響,以及臺灣文化如何在交流中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和價值,進而在吸收、學習、模仿與創新的探索過程中,逐漸綻放出屬於臺灣現代主義自己獨特的樣貌。

 

詳細內容  線上看展

特展:二二八藝文系列
詹三原紀念畫展——為台灣民主落土的麥子

詹三原(1942年12月2日-2021年3月23日),一位基督徒,一位嘉義在地藝術家,更是一位「民主畫家」,他愛鄉愛土,以畫筆描繪鄉土的景色,也身體力行,長期投身台灣的民主運動,更不畏懼於威權統治之下的壓力,為台灣首座二二八紀念碑的設計者。詹三原或許只是在時代洪流中裡的小人物,但小人物畢其一生,擁抱所摯愛的繪畫及貫徹所堅持的理想,在威權統治的年代,與眾人合力、排除萬難,在嘉義市的彌陀路口上豎立全台首座二二八紀念碑,為台灣歷史噤聲的陰霾中劃出一道曙光。

詹三原就像一粒落在土裡的麥子,化自身力量為養分,讓理想能成長、茁壯而結穗,使眾人能享受民主的果實。在詹三原辭世2週年之際,本館特別企劃此次畫展,除了展出詹三原用以體現他愛鄉愛土情懷的繪畫之外,並介紹他所參與的嘉義市二二八紀念碑建碑始末,揭示在那個言論箝制的年代中,一群無所畏懼、勇於揭露歷史真相的小人物。

 

詳細內容  線上看展

特展
臺灣原住民族與二二八:還我____

1945年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兩年後二二八事件爆發,全臺動盪。不同地區的原住民族在此其中,或集體參與,或避免介入,雖各有不同,但都是當時的部落領導者從部落主體的角度思考後的抉擇。

事件當下,原住民族並未遭到大規模處決,但族群意識明確的若干原住民族菁英,仍在其後的白色恐怖中遭到整肅,如「湯守仁等叛亂案」中部分受難者被捕服刑,部分槍決於安坑刑場。

二戰後初期的高山自治、歸還土地、正名等主張,也因日漸嚴密的監控與社會控制而成為隱流,難以公開倡議。中國化的文化政策,更是讓原住民族日漸失去自己的語言、文化、認同,以及歷史。

 

詳細內容  線上看展

二二八藝文系列.他們的年代|臺展95
手完成的話——時局下的李石樵人物畫

台灣第一代西畫家李石樵(1908-1995),一生光明磊落,不趨炎附勢,以身為畫家為榮。他擅長描繪人物、風景與靜物,乃至於抽象畫,不過他認為只有人物畫才能表達情感,因此最愛畫的還是人物。

向來寡言的李石樵,歷經了日治時期、二戰、二二八事件到戒嚴時期,對政府從期待轉而不滿,在噤聲的時代中,他將批判時政的「話」,以寫實、對比的構圖安排隱藏於「畫」;從他1930至1960年代創作的人物像《合唱》(1944)、《市場口》(1946)、《建設》(1947)、《田家樂》(1949)、《大將軍》(1964)等作品,反映變動時代的社會樣貌與庶民觀感,是他一生創作中的代表作,更是台灣美術史上無可取代的經典作品。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原「臺灣教育會館」,落成於1931年日治時期,共計有6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及4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在此舉辦,是臺灣近代美術發展的歷史現場。本年度「二二八藝文系列.他們的年代」特別企劃本展,以李石樵於1930至1960年代創作的人物畫為主,除了展出10餘幅經典畫作之外,也透過歷史檔案資料的爬梳,串連起李石樵與摯友們於二二八事件中的遭遇。一場以文史為軸心的臺灣近代美術饗宴,邀請您蒞臨參與。

 

詳細內容  線上看展

特展
傳染病與二二八事件——二戰後初期臺灣疫病的社會衝擊

1947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以及隨後大規模軍事鎮壓及清鄉,是臺灣近代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事件之一。對於事件發生的原因,包括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政治貪腐、經濟剝削,以及臺灣與中國分隔半世紀的發展,導致事件爆發的宿命結構因素。而這些都較著重在顯而易見的層面,較少人注意到1945年二戰結束後一、二年間,因為國民政府接管臺灣的種種缺失,導致公共衛生與防疫機制失能,鼠疫、霍亂、天花等傳染病在臺灣又重新復發,造成數千人因傳染病死亡,引起民心高度恐慌,增添社會動盪的潛在因子,成為引爆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之一。

本次特展探討從日治時期至1945-1947年間,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初期施政狀況,以公衛做為探討重點,爬梳歷史脈絡、彙整相關數據並展示圖文、史料及訪談,還原二二八事件前,臺灣社會面對傳染病蔓延以及政府防疫不力的恐慌。

 

詳細內容  線上看展

特展
民主的向望:二戰後臺灣選舉制度沿革及北高市長選舉

臺灣的民主自由,經歷二戰後威權政府壓抑、解嚴後民主深化的崎嶇之路,在一場又一場的選舉中,候選人提出政策藍圖、民主自由的理念、國家定位的主張,影響人民的思維用選票決定臺灣的未來,造就今日臺灣民主自由的社會樣貌。藉此展示臺灣從威權統治到民主深化的選舉發展概貌,選舉政見帶動臺灣社會變革、民主深化,讓民眾了解臺灣的民主歷程,珍惜今日得來不易的選舉權。。

 

詳細內容  線上看展

特展
土地傷痕:二二八事件遺址——北部地區
第一篇:午夜喧囂

1945年10月25日,臺灣作為戰敗國日本的殖民地,統治權力由日本轉移到國民政府,許多人期待這個不同於日本且又陌生的「祖國」,可以帶給臺灣人新希望。然而,受過日本現代化統治的臺灣人,逐漸驚覺新政權——國民政府的統治失當、貪污腐敗,以及公權力的濫用,使人們不滿的氛圍漸漸高漲。

1947年2月27日,查緝私煙不當反誤傷人命,引爆人民積壓已久的不滿情緒。大稻埕的衝突擴大到次日行政長官公署前的衛兵朝群眾開槍,倉皇逃竄到廣播電台的民眾透過廣播「全島放送」,將長官公署前血腥鎮壓的消息散布全臺,使人民對於國民政府的不滿全面爆發。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特展
土地傷痕:二二八事件遺址——北部地區
第二篇:槍響之後

1947年3月1日,民意代表召開緝煙血案處理委員會,並於3月2日改組為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在中山堂召開大會,納入各方代表,希望讓事件圓滿落幕。4日通知十七縣市組織處理委員會,事件處理的後續發展似乎轉趨樂觀。然而就在各地處理委員會成立的同時,陳儀電請蔣介石從中國派兵支援。陳儀一面向中央請兵,一面調動島內兵力,卻對外宣稱不會進行軍事鎮壓,使事件走向無法和平落幕的方向。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特展
土地傷痕:二二八事件遺址——北部地區
第三篇:槍響之後

1947年3月8日,從中國前來臺灣的軍隊整編二十一師分別於基隆港和高雄港登陸,行政長官公署下令解散處理委員會,各縣市曾參與處理委員會分會議論時政的成員與群眾,紛紛成為逮捕及清算的對象;在軍警策劃戒嚴,部署軍隊執行綏靖與清鄉之下,許多民眾也不能倖免於軍警無差別的屠殺與劫掠。二二八事件從協商溝通的希望中破滅,走向了國民政府武力鎮壓的局面,並在島嶼遺留下慘痛記憶的屠殺處與槍決地。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特展
土地傷痕:二二八事件遺址——中部地區

中部地區的二二八事件從3月開始,各地紛紛開始行動,並於戲院、政府機關等人群較多的地方開始集結、展開抗爭。除了地方仕紳與民眾的溫和集會外,亦有不少民眾開始組織武裝抗爭行動,如臺中的二七部隊、竹山觸口之役、雲林虎機場事件及斗六、北港、梅山、樟湖等地的衝突。中部地區的二二八事件呈現多元、激烈的型態。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特展
死滅與再生:李敏勇二二八詩帖

發生於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在時間上已經歷超過70載,但這一事件的歷史反思,事實上在台灣島內,因國民黨政府的戒嚴統治,遲至1987年的「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之後,才開始進行。

出生於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當年的詩人李敏勇,1960年代高中時期從高雄中學舊磚造教室牆面所遺留的彈孔,初識二二八事件的歴史,而後來走上詩人之途時,於1975年寫下〈不死之鳥〉這首詩之後,開始藉由詩詞創作來書寫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等等台灣在戒嚴體制之下的壓抑與反思,並闡述台灣人民在爭取民主自由的抗進與勇氣,透過文字的力量,建構文學的現實與社會的意義,透過詩來記憶二二八事件,發現二二八事件。李敏勇不僅透過詩的創作來記憶二二八事件,也透過筆墨書寫為詩帖,以不同形式傳達歷史的精神意念,從自由的死滅而後民主的再生,筆墨的薄厚與筆觸的輕重,更強調字語間的精神之永恆不滅。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特展
二二八與校園:事件中的建國中學

建校逾120年的建中,見證過日治時期、二戰末期的臺北大空襲、國民政府來臺接收的重建時期,也經歷過獨裁威權統治、人民沒有言論自由的戒嚴時期,直至臺灣邁向民主化之前,歷經不同世代的建中校園,總是有師生挺身而出,秉持良知,勇於挑戰不公不義,卻因此惹來囹圄之災、殺身之禍,甚至還有校長為了保釋學生,竟遭警備總部拘禁數月的荒謬之事。逮捕、失蹤、刑求及槍殺,這些學生與師長的遭遇,二二八與建中、臺灣近代民主發展歷程上,烙下深刻的足跡,瞭解他們的遭遇,才深知轉型正義的重要,及建中校門那尊「入口意象」去留的爭議。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特展
民主台灣的街頭運動──彰化平原無名英雄

從1980年代到2000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前,近20餘年間,台灣街頭運動風起雲湧,許多來自草根的社會基層民眾,奮不顧身投入民主改革運動,為追求民主、自由與公義,勇敢挑戰獨裁威權;儘管遭受警總與情治人員言詞恫嚇、或在警民對峙的街頭,遭拒馬蛇籠阻擋、強力水柱驅逐,甚至被鎮暴警察打得頭破血流,受傷住院,仍無所畏懼,繼續挺身向前。這些熱情、勇敢且無私無我的「無名英雄」,建構了台灣民主化的完整拼圖。

在那個狂飆的街頭年代,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夫有妻…的台灣人,可說無役不與、積極力挺、展現無比的勇氣,抗爭街頭處處可看見他們的身影。展覽以彰化平原的人物為例,展出街頭運動現場照片紀錄、口述訪談及相關出版物;彰化人向來有反抗傳統,勇於挑戰不公不義,從日治時期的八卦山戰役(1895)、二林蔗農事件(1924-1925),到二戰後的二二八事件(1947),在在都可以看到彰化人民參與的身影;解嚴前夕的彰化鹿港反杜邦運動(1986),鹿港居民勇於與當權者對抗,間接催生了環保署的設立;而當「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遊行隊伍來到彰化時(1987),勇敢的彰化民眾前往聲援,卻遭無情警棍毆打,頭破血流。政黨輪替後,投入運動的民眾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有些事業有成,有些兒孫滿堂、安享餘年;有些面臨老病凋零、離開人世;又有些人終身未娶、孤獨無依住進養老院,但是他們投入民主運動的生命故事,都值得被傳誦。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特展
少年、煙霧與傘——香港反送中運動版畫紀事

2019年3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出《2019年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法例(修訂)條例草案》,主要修改《逃犯條例》與《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條例一旦通過,會使香港人、台灣人或外籍人士過境香港時,都可能遭中國依據條例而逮捕。

此條例草案一公布,港人極力反對,港府也表態拒絕接受討論,2019年6月起,引爆香港社會一波波大規模的「反送中」遊行,反而使港府態度更為強硬,以公權力譴責示威及鎮壓反對意見者;港府的強勢作為,使民怨高漲,港人多次且持續性地發起百萬人以上的遊行示威,港府將和平示威活動定調為「暴動」,港警開始以暴力鎮壓及逮捕抗爭民眾,催淚彈持續性地攻擊、無差別毆打市民、官方勾結黑社會於地鐵車廂中「修理」示威者、被消失被自殺的事件層出不窮……,官方公權力保護的不再是人民,反而是成為壓制民意的武器。

「反送中」運動至今已經超過二年,報社遭查禁,意見領袖遭逮捕,參與者遭清算,整個日益肅殺的氣氛,照見著這個城市的失聲……此抗爭的樣貌,就如同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的台灣,在70餘年後今日,在香港真實的發生。隨著2020年COVID-19開始於全球蔓延,在我們忙於防疫的同時,香港的民主自由卻一步步遭到吞噬,能逃離的就移民,無法逃離的只能以噤聲一途存活下來,卑微又如此絕望。

為能再次喚醒大眾對香港人權問題的注意,持續聲援香港反送中運動,邀請創作版畫的馬來西亞籍藝術家李迪權先生,展出反送中運動相關系列版畫作品,集結百餘張紀錄反送中運動與抗爭的近身觀察創作,除讓世人了解香港處境,也希望喚起生活在民主台灣的民眾關注。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二二八藝文系列
彼日.彼日了後:陳武鎮二二八系列藝術創作展

陳武鎮,1949年屏東萬巒出生,那是一個威權統治的戒嚴時期,他在1969年入伍左營海軍新兵訓練中心,在性向測驗卷上書寫「反中央反對國民黨」八個字,被以「叛亂罪」移送軍法審判,以「懲治叛亂條例第七條」判刑2年,放棄上訴,發監台東泰源感訓監獄。成了政治犯,經歷了囚禁,家人遭受了政治的壓迫,精神及心理上的創痛,驅使他將這些苦難,用畫筆紀錄、用雕刻刀刻畫,提醒著台灣人:別忘記台灣這段曾遭受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蹂躪的歷史。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於2017年與陳武鎮先生合作舉辦「風中的名字」油畫展,2020年再次邀請陳武鎮先生合作,舉辦這次「彼日.彼日了後:陳武鎮二二八系列藝術創作展」,以10座「虐殺」系列木雕作品及18幅「家屬」系列油畫作品,演繹在二二八事件中受難者遭槍殺的瞬間與受難家屬往後日子的煎熬折磨。彼日、彼日了後,是我們台灣歷史永遠的傷痛。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二二八藝文系列.他們的年代|臺展93
傲骨之道——少年張萬傳

張萬傳的一生中,對於畫壇主流,乃至學院教育,始終疏離自在,不討好社會口味,不屈服於主流,就為追求他所認為藝術創作應呈現的面貌,從風格、顏料、題材乃至繪畫筆觸,不應困囿於框架;隨筆之下,坦蕩畫出自我風格,縱使評論家在報上留下毫不客氣的負評,但仍無法撼動他「做自己」的堅持。

張萬傳除了二進二出臺陽美術協會(簡稱「臺陽美協」),與洪瑞麟及陳德旺等人共組「MOUVE(ムーヴ)美術集團」(簡稱「MOUVE」),1938年3月第一回作品展於當時的臺灣教育會館,也是今日的本館展出,而MOUVE改組改名後的「臺灣造型美術協會」(簡稱「造型美協」),1941年3月首展亦是於本館展出。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二二八與台獨運動系列特展|啟蒙與行動:他們的青春.我們的歷史

本次「二二八與台獨運動:啟蒙與行動」特展,除了爬梳「二二八」在台灣歷史中的海外發展脈絡外,更意圖重現一段失落的台灣現代史:在上世紀被白色恐怖所籠罩的台灣島外,有一群台灣青年,他們以二二八這個巨大的歷史經驗創傷為起點,忍受被驅逐、被國家暴力侵犯,在國民黨政府的打壓與威脅下持續地完備論述、進行反抗行動並擴大組織;他們不斷地向國際發聲並投身島內政治犯的人權救援,最後,台灣在島內外反抗團體的合流之下,衝破獨裁統治,終於走向民主化的道路。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二二八與台獨運動系列特展|媒介與抵抗:北美「台灣之音」傳播行動

「台灣之音」為1977年由紐約張富雄、楊宜宜夫妻所成立的一個傳播站,原本以答錄機方式播送台灣同鄉的活動資訊,後由於台灣民主運動發展,「台灣之音」近一步透過國際電話採訪台灣及北美人權活動消息,各州各地分支點紛紛效法設立;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台灣之音」的現場報導成為關鍵的見證者;至1980年代「台灣之音」已經分布在美國、加拿大、巴西、法國、德國等地,共四十餘分台。一方面以聲音喚醒台灣意識、改變書面傳播方式;二方面透過現代媒介讓消息迅速傳播,呼籲世界各地的台灣人勇於發聲,共同以行動爭取台灣的民主自由。本展覽以「台灣之音」之精神理念及其播音行動為主軸,展示相關圖文、史料及採訪影片,期望與眾人一同了解這段台美人與台灣人的共同歷史記憶,以及媒介突破在民主歷程中的重要性。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1987人民覺醒:韓國民主見證影像展

韓國的民主發展,有著抗爭、鎮壓、跌倒、再起等許多既陌生又熟悉的場景,1987年臺灣報社的一名駐韓特派員,真實地紀錄了6月抗爭的現場,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紀錄,透過這些影像,我們像是又重新回到血淚交織的現場,聽到民眾大聲疾呼著民主訴求。也許,這些影像傳遞的訊息可能無法完整描述當年現場的狀況,諸如那躲在牆角偷偷給予支援的小市民、在家裡暗自為遊行隊伍加油的民眾、無辜遭受刑求的聲音與淚水,還有為爭取民主改革的堅定意志,然而我們希望透過這珍貴的影像,讓大眾共同來認識與體會民主與自由的可貴。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二二八藝文系列|他們的年代:臺灣建築的記憶花園.葉佳緯創作畫展

一脈文化的傳承,必會匯流其他文化,在時間洪流裡融合、茁壯。在短短幾百年間,臺灣作為世界各文化的交流地,在建築上的實驗性和新鮮感的躍進實屬罕例。臺灣的建築正急速消逝,葉佳緯以他的創作為這些美麗的建築留下一點記憶。

古時候人們起身出門到各地遊覽,再把遊覽天下的經驗帶回家仿造成花園,在家裡製造一座縮尺的世界模型。花園的奧妙之處在於以小見大、光影明暗的節奏布置、空間虛實的對比等等,踏上小山、跨過湖泊,廊道總在出奇不意的地方轉折,矮牆與花窗則勾起人們探索更多的慾望。遊走花園之間,對於時間和空間的體驗不斷地翻新,在有限的空間裡感受無限的變化。

此次展出的所有作品皆以臺灣建築為創作主題。這些繪畫作品實際上並不存在,而是取材自真實在臺灣存在過卻鮮為現代人所記憶的建築風貌。在虛擬的繪畫和現實的建物之間紀錄臺灣建築的價值,保留臺灣文化和記憶。為了探究藝術與建築的再創造性和理想性,進入畫作裡體驗花園般的空間,建造屬於臺灣建築的記憶花園。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自由之前、民主之後」系列活動 3:「那些年我們不能做的事」文物展

自由是民主根基,民主則是實現自由的方法。臺灣的民主發展雖然短短不到半世紀,卻是國際社會重要的指標。自由之家在2019年公布的Freedom and the Media: A Downward Spiral報告中,臺灣和澳洲、加拿大、法國、德國等國家,同列最自由的國家。

言論自由固然是當今全世界擁戴的普世價值,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網路的發達,部分有心人士假借自由之名,行破壞自由價值之實,正利用銳實力操控消息的來源,蛀蝕民主的真諦。而我們該如何深化民主並珍惜自由,是現代公民社會最重要的課題。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特展|他們的年代 史蹟穿越

1930年代,是二二八受難前輩們積極活躍地追尋、創造台灣政治、文化與藝術前景的美好時代!
時為日治後期,台灣正由農業轉向工業的蛻變期,經濟的活躍使收入增加,政治上要求參與和自主,電燈、電話、自來水等文明的產物相繼普及於一般生活,西式教育的公學校普遍設立,西方的娛樂如電影、留聲機與唱片等也在那時被引進台灣,促使新興的都市流行文化逐漸形成,這是一個文化蓬勃萌發,人民享受並嚮往著新興文明的「跳舞時代」,正由於前輩們接受過這樣的文明與文化洗禮,才會無法接受其後國民黨的腐敗政權,甚至起而對抗,以致這樣的文化脈流,從此遭遇二二八慘案及其後政治迫害之漫長的斲傷。
誠摯邀請您前來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乘著古典悠揚的音符,與新媒體藝術手法創造的時光「任意門」,回到1930,探索那個充滿可能性與創造能量而令人驚艷的年代。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特展
二二八之後的我們:新世代如何解讀歷史課題

將展示部分以二二八事件為題的作品,看見創作者們如何解讀歷史課題,當人們開始提起更多關於二二八事件、民主、人權等議題時,不僅講述曾經埋藏在記憶中的故事,也將成為未來世代解讀歷史的養分。這些串起過去與未來、質疑與認同兩端觀點的對話,將成為反思歷史論述的一個媒介,透過對歷史不斷提問、差異創造對話的可能,深化我們對二二八事件及民主人權的理解。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文字的力量:二二八事件民間出版品

1947年,台灣在二戰結束、政權轉換之際,發生了二二八事件。隨後超過38年的戒嚴統治,讓台灣社會長期處於言論思想受到箝制的白色恐怖時期。然而,台灣人民追求言論自由與探索真相的渴望與勇氣,仍以各種可能的方式,挑戰制度,突破現狀,最終衝破威權的藩籬。

戒嚴時期二二八這道歷史傷口成為不可碰觸的禁忌,但仍有許多先進為平反冤屈、追索歷史真相而努力發聲。這股來自民間的力量,透過文字的書寫,或是在海外發行、或是在國內冒著被查禁風險以地下/非正式管道流通、並且在社會運動場合中以宣傳小報的方式傳遞,展現出民間自主出版的力量,為二二八真相調查與研究留下歷史的軌跡。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被遮蔽的燭光
殷海光誕生百年紀念特展

殷海光,生於1919年12月5日,病逝於1969年9月16日,臺灣戒嚴時期自由主義代表人物之一。自詡為五四之子,高中時期便著迷哲學,進而鑽研羅素、海耶克等大家思想,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文筆精鍊,曾引薦許多西方哲學書籍、發言批判專制政權,更透過教育、媒體、演講,在戒嚴時期的臺灣點亮一盞燭光。

今年逢殷海光誕生百週年、逝世五十周年,展覽中將介紹殷海光的生平、思想與重要事件,並透過各種文物、書信,從更貼近生活的面相認識這名風骨文人。雖然身處於晦暗年代,殷海光仍堅持理想,縱使備受阻礙,仍在短短五十年中,對民主自由、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為臺灣民主發展與自由思想啟迪鋪陳出一段緊湊且精采的篇章。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特展|沒有圍牆的監獄:維吾爾人的今天

今年初由美國維吾爾人協會(Uyghur American Association, UAA)和一群維吾爾婦女組成的團體「One Voice, One Step」共同發起一項行動,在全球15個國家的33座城市,舉辦一系列攝影展,攝影展主題環繞「集中營回來了(Concentration Camps are Back)」,抗議中國再教育營任意逮捕了100多萬維吾爾人。希望喚起大眾對維吾爾族人權狀況的關注。

此次除了邀請上述攝影展來台展出之外,為了讓民眾更了解維吾爾族豐富與獨特的文化,更透過多方管道輾轉取得珍貴資料,從歷史脈絡到自治區與「再教育營」(集中營),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期待藉本次展覽呈現新疆現在的真實樣貌。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他們的年代:臺展92
迸發的璀璨——陳植棋生平展

陳植棋,臺灣第一代西洋畫家,1906年1月生,1931年4月病逝,得年26歲。他的人生,就如同煙花般,瞬間迸發,璀璨耀人,但也倏忽地消失在黑夜中。他的名字,屢屢在台日兩地各大美展競賽中出現,也可以在蔣渭水、陳澄波等幾位民族運動家和政治受難者的文獻上,以相近的角色出現。他不僅以油彩表述對於美感的自主意志,也身體力行,透過行動參與、集結社團及演講撰文來表達他所追尋的臺灣民族意識,以「必須創造出具時代性的臺灣藝術」為目標,是1920年代日治時期民族運動及文化啟蒙的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展覽中,我們將認識陳植棋繪畫的啟蒙,與人生轉捩點的「旅遊事件」罷課退學,前往東京研習美術,以天才之姿在台日兩地畫壇大放異采,並積極成立參與畫會培育後進;他對臺灣民族社會運動也甚為關心,長期為臺灣文化及民族意識的前途而臺日兩地奔走,儘管受到兩地警察的嚴密跟蹤與監視,仍舊澆不息他致力提升臺灣文化水平及追求臺灣民族意識的理想,其一生奉獻足為臺灣畫壇之典範。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特展|他們的年代——絆(きずな):阿公阿嬤的日本時代.氫酸鉀創作畫展

本次展覽邀請前衛出版社合作,展出前衛出版社簽約畫家氫酸鉀的19幅日治時期為主題的創作繪畫,及一座新型態的半立體裝置藝術品,傳達出魔幻寫實的視覺體驗,並特地商情北投虹燁工作室楊燁老師,提供精選日治時期珍藏古物於現場陳列展示,讓今日的我們對於日治時期的台灣有更具題的想像,歡迎您帶著朋友及家人,暑假期間一起到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參觀漫畫家氫酸鉀,他畫筆下對日治時期的認識與想像。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特展|悲情車站.二二八

車站所乘載的悲歡離合,是每個臺灣人心中不可抹滅的記憶。

「悲情車站.二二八」特展,從車站角度切入,以八堵、嘉義及高雄等三個車站及周邊環境所發生的事件為主題,說明該地二二八事件發生的經過,透過文獻、圖像以及圍繞他們的口述故事,讓歷史的面貌更加清晰。

二二八事件不只是緝煙血案、官逼民反,更不限於族群的衝突,過程涉及了社會文化的整體動態,也牽動著不同個人與團體的行動、決策與想法。今日已成為觀光文化的據點車站,藉由再詮釋的歷史現場重建,認識當時受難者在國家暴力下遇害的過程,體悟鐵道車站在人權演進中所蘊含的歷史價值。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特展|偉大而美好的種籽:重繪二二八看見人民迸發的力量創作畫展

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都是台灣歷史上痛苦的傷痕,但大部分的民眾不清楚這段歷史,只知道這是在歷史教科書裡的其中一頁。台灣更需要做徹底的轉型正義,而這部分也必須由政府帶頭做起,當然做為在這片土地上出生的人們更要放下有色眼鏡來認識,讓世世代代的台灣人都能了解這些事情,這樣社會才會有和解的一天。

因此希望透過繪畫,創作出代表二二八的圖像,並來述說這段故事,用不同的角度由淺入深的讓人瞭解這件屬於「台灣共同的歷史」,而不是只有「受害者們的歷史」。本展邀請知名畫師Tseng Feng Art繪畫創作中挑選19幅的歷史事件,其實距離現今不過短短七十餘年,希望透過單幅主題繪畫的形式,配合淺顯的文字說明,引領讀者重回二二八的時空,藉由圖像來述說這段故事與經驗,強調「其實歷史離我們不遠」。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特展|他們的年代:1930~1960年代影像展

1930~1960年代,臺灣歷經日治時期、二戰轟炸、國府軍接管等政權移轉、戰事及撼動臺灣社會的事件,戰爭的破壞讓昔日的繁華生活及瑰麗建築不復存在,戰後又面臨統治權急遽翻轉,身份認同也陷入混亂搖擺。

在這期間,除了攝影名家外,還有些平民攝影及檔案照片,透過鏡頭留下珍貴的歷史紀錄,及不同的統治者基於不同目的,拍攝與臺灣相關的紀錄或宣傳影片。這些影像攝影作品僅是特定時空的片段畫面,無法完整還原當時的環境背景,但仍不失為一窺這段歷史的切入視角,而具濃厚宣傳意味的影片,以現代眼光或許有些荒謬,卻也保留當時的生活面貌。

展覽中透過靜態的影像紀錄及動態的錄像作品,介紹日治臺灣的庶民百態、戰時的動員狀態、轟炸下的斷垣殘壁以及戰後的困頓環境,呈現臺灣這段身不由己的動盪年代。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特展|立穩根基.共創為來 - AIT@40 1979年後美台關係展

台灣素為美國在亞洲重要且信賴的夥伴。基於我們雙方對開放市場、民主體制與人權的尊重,堅實的美台關係與穩定的兩岸關係也成為區域繁榮穩定不可或缺的一環。不論是在推動雙邊互惠的貿易與投資,或是在促進觀光與教育交流,亦或是合力維持穩定的兩岸與區域安全議題上,美國在台協會一直致力於強化並擴展美台之間的關係,而共享價值、共享繁榮、與共享安全正是我們雙邊關係的三大重要支柱。

此次的《AIT@40 - 1979年後美台關係展》主要是為彰顯我們雙方共有的利益與價值,以及美國在台協會與我們所有同仁在過去四十年來為增進美台之間緊密的經貿、安全與人民之間的關係所做的努力。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

定期展|人民力量 打破禁忌:二二八平反與轉型正義特展

2017年適逢「二二八事件」70週年,同時也是1987年發起的「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30週年,這已屬古稀之年的漫長歲月,是台灣社會從被威權政府壓迫控制,而至打破禁忌並邁向自由民主的艱辛歷史過程;此展特別著眼於彰顯二二八平反過程中,那一波波由下而上翻捲起社會改革動能的「人民的力量」,是如何一步步迫使威權政府走上改革之路;而整體展覽的規畫呈現與空間裝置,則讓觀者有彷彿親臨其境的真實感。

 

詳細內容  線上參觀